焦点关注

焦点关注

砥砺奋进5年青海大学成就之八——出台改革方案,描绘未来发展新远景

发布日期:2017-10-17 作者: 编辑:

20151117日,省委召开十二届92次常委会议,专题研究青海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提升综合实力工作。1214日,省委省政府两厅办印发《青海大“十三五”深化综合改革提升综合实力总体方案》。

根据两厅办文,“十三五”期间,省政府设立对青海大学的专项补助资金,每年1亿元。20163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成立青海大学“十三五”深化综合改革提升综合实力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张西明任组长,相关厅局和青海大学为成员单位的青海大学“十三五”深化综合改革提升综合实力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层面,成立了推进小组、综改办公室。2016322-24日,召开青海大学第三次党代会,会议主题报告紧紧围绕青海大学“十三五”深化综合改革提升综合实力工作展开,会议再次明确了学校“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工作路径。

编制了《青海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以《青海省“十三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和《青海大学“十三五”深化综合改革提升综合实力方案》为基本遵循和核心内容,先后召开校内专家论证会、省内有关厅局论证会、清华大学专家论证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口支援高校高层领导论证会,多个层面征求意见建议,多轮评审论证,并经第3次常委会、第7次教代会审议通过,编制完成了10个专项规划和26个院系规划,为学校“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明确了“两个目标三步走”总体目标

2018年,建校60周年,基本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增强内涵发展的保障能力;到2020年,十三五末,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学排名显著提前,在服务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显著作用;到2025年,十四五末,学校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大学排名进入全国前200名,立足青海、面向全国、着眼全球,建成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现代大学。

●确定了“把握一个方向,明确两个定位,发挥三个优势,实施六大战略”发展思路

把握一个方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两个定位。一是明确学校办学定位;二是明确学校学科发展定位。发挥三个优势。一是省部共建的优势;二是特色鲜明的优势;三是对口支援的优势。实施六大战略。一是人才强校战略;二是质量兴校战略;三是特色发展战略;四是服务地方战略;五是深化改革战略;六是开放办学战略。

  ●“十三五”期间,重点在以下4个方面实现8个突破

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具体指标:12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博(硕)士学位点。具体指标:新增3个以上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7个以上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建立12个博士后流动站。

队伍建设:学生规模。具体指标:到“十三五”末,本科生总规模控制在16000人,研究生总规模达到3000人;本科教学工程立项数和学生全国性竞赛获奖数。具体指标:国家本科教学工程立项数和学生参加全国性竞赛获奖数在“十二五”的基础上有较大增长。

人才培养:博士学位和海外经历教师的比例。具体指标: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总量达到400人以上,具有半年以上海外经历教师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量。具体指标: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新世纪优秀人才等)总量上实现新突破,力争实现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的本土化培养。

科学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具体指标: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高水平科研产出。具体指标:“十三五”期间,力争SCIEIISTP收录论文数达到1000篇,SSCICSSCI收录论文数达到300篇;出版学术专著240部,专利授权数达到130项;国家自然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数达到300项;科研经费到账总额达到6亿元以上。

聚焦9个方面34项改革。重点改革体现在四个方面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一是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出台并实施《青海大学绩效奖励实施办法》,出台《青海大学关键岗位年薪制和团队工资协商制实施办法》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试点实施。二是全面推进职称评聘改革,出台《青海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方案》、《青海大学岗位设置与聘用办法》和《青海大学高教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评审权下放到各院(系、部)。三是启动评价机制改革,出台《青海大学岗位聘用业绩成果考核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单位年度工作考核办法,出台《青海大学机关职能处室及院系部年度工作考核办法》,实行分类评价考核、过程考核和群众公认。

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打破院系与学科壁垒,以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区域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研究工程中心(基地)为平台,组建校内跨学科科研平台,开拓和发展交叉研究领域,进一步推进优势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结合现有学科科学研究水平、学术成果积累、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及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确定三江源生态、高原医学两个学科冲击世界一流学科,新能源光伏、盐湖化工两个学科冲击国内一流学科。

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分制改革,在2016级新生中全面实施完全学分制,推行弹性学制;持续推进“分级教学”、“卓越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藏语言应用教学实验班”等项目,逐步构建“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多规格人才培养机制;二是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学生开设4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是着力推进课堂教学和考试制度综合改革,立项建设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公共素质类课程、MOOC/SPOC教学改革等78项;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同步推行“雨课堂”教学改革试点。

创新科研体制机制 :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方面,以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为突破口,作为科研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实验区。调整思路,积极推进三江源协同创新中心、盐湖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在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支持下积极申报国家“2011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