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

首页 / 办公系统 / 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

青海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的意见

发布日期:2016-06-24 作者: 编辑:

青海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的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提高我校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在教育、服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学生基础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的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政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把“服务学生、以生为本”的理念始终摆在育人工作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院系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一)成立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学校、院系、班级三级管理体系,强化院系学生工作的主体责任,理顺工作机制,完善工作体系,创新工作模式。实行学生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符合院系实际的学生工作长效机制,明确职责,将工作目标和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实现人员、责任、措施和场地四到位。

(二)建立健全学生工作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院系学生工作规章制度,实行院系党委(党支部)每学期至少研究一次学生工作制度。建立学生工作座谈会制度,院系每个月研究一次学生工作。完善院系学生联系工作制度,及时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学生工作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和危机应对机制,建立信息上报制度,确保及时、有效地处理学生工作中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维护学校稳定和学生权益。

(三)建立党、团、学组织联动机制。强化学生工作“一盘棋”意识,建立校、院系党、团、学组织的联动机制。校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和各院系之间要进一步密切合作,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增强党、团、学联合推进学生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学生骨干的培养,建立并完善优秀学生骨干的成长机制,认真做好推荐优秀共青团员入党工作。指导好学生会、学社联开展工作,大力扶持和引导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工作。加强对学生会、学社联以及其他学生组织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工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创新创业教师、网络监管与信息员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六支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 强化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配齐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实现专职辅导员职数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置。加强辅导员、班主任梯队建设,争5年时间,实现辅导员专职化。加强辅导员、班主任日常培训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每年安排辅导员和班主任进修学习。

(二)加强学团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学团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努力做到先培训后上岗。要每年安排学团干部参加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和外出交流。关心学团干部的成长,建立开放式的学团干部培养流动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封闭循环给学生工作带来的影响,切实增强学团干部的自豪感。

三)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成立青海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四)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力争在5年内建设一支不少于60人的“三师型”创业师资团队;与企业联动,建立校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专家导师团,导师团成员5年达到30人。

(五)加强网络监管与信息员队伍建设。提升学校和师生的安全意识及安全技能,增强信息网络的安全防范能力,在加强现代教育中心和计算机系两支网络监管队伍的同时,逐步建立完善各院系信息网络安全员和信息员队伍,确保学校各项事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思政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师德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深入贯彻落实全员育人理念。探索师德建设的新模式,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落实全员育人工作机制。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专家、教授的传、帮、带作用,鼓励年轻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勇挑重担,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和改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研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制定科学的符合学校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

(三)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拓展活动载体,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接轨。把学生素质拓展综合测评得分,按照权重记入学生的学分,作为奖学金评定、免试推荐研究生的参考要素。

(四)加强音乐艺术类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既有理论素养,又懂各类管弦器乐的具有较高素质的音乐艺术类师资,不断提升学校师生文化艺术品位。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和主题教育活动。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宣传主流思想和先进的文化理念,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充分发挥“青马工程”、党课、团课、大学生思政类社团等的作用,调动广大同学参与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开展以学风与学术道德优化教育活动为核心,以校园文明礼仪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六)着力推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紧紧围绕国家观念、集体意识、诚信天下、创业理想等主题,积极搭建大学生服务社会平台,扎实推进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结合我校各专业实际,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七)主动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实施“绿色校园网络”计划,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增强学校各类网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网站在学生教育中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强化校园网络监管队伍建设,加强对各类学生网站的监管,鼓励倡导建设服务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主流网络平台。

四、改革创新学生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生源质量。在常规招生宣传工作基础上,创新招生工作,加大线上线下宣传力度,实现网络宣传、咨询、招生、录取、交费一站式服务。建立全省重点高中招生基地。加强重点省份招生计划落实情况,保证一志愿录取率和生源质量。均衡其他省份生源,进一步满足学生所报专业,提高报到率,总体提升我校生源质量。

(二)加强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深化服务理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以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以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个性化服务为特色,以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为突破口,提升学生就业质量,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彰显就业服务特色。重点帮扶少数民族学生、农村学生、家庭困难学生和残疾学生的就业工作,实现公平就业。积极引导、大力推进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农牧区、面向企业就业。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行网上招聘,减少就业成本。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和就业安全教育,努力把就业和育人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参加就业的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工作体系,并逐年提高就业质量。

(三)创造创业氛围,建立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充分借鉴清华大学创新创业经验,成立青海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建立兴趣培养、团队建设、动手制作、商业模拟实战、入驻创业园区的5大创新创业工作体系。

兴趣培养。由教务处牵头,在各院系开设创新创业类及专业实践类课程,通过学分制改革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把专业前沿知识、市场潜在商机等带入课堂,充分点燃广大青年创新创业热情,激发青年鲜活想法与创意。

团队建设。由校团委牵头,以各社团为基础,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及挑战杯等各类赛事,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动员并支持组建创业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培养全校创业氛围。

动手制作。由机械学院牵头,充分利用金工实训中心和各院系专业实验室,让学生创意项目能够不断进行产品试验,实验室对创业学生全面开放,不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开发能力。

商业模拟实战。由财经学院牵头,利用创新创业师资及社会资源,对具备孵化培育条件的创客团队提供ERP沙盘模拟、举办讲座、讲课培训、导师一对一指导、引进风险资金、企业孵化培养举办“校长杯”创业大赛等服务,为创客空间内项目进行指导,帮助创客空间内企业进入市场和科技园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入驻创业园区。依托我校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对接利用我省各厅局下拨的创新创业扶持资金,对成熟或具有商业潜在价值的项目或企业进行扶持和小额资金支持,并帮助创客团队入驻科技园区,实现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

(四)拓宽资助渠道,加大资助力度。完善学生资助工作制度和程序,深入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的难点问题,增强认定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建设;发挥国家助学贷款在资助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完善奖学金的评比制度,确保各类奖学金评比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增加工作主动性,广辟社会筹款渠道,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不让任何一个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

(五)建设管理平台,提高服务学生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便捷化和高效化,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打造招生、就业、资助、学生管理、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档案管理一站式、系统化的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全面提高我校学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依托“青海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经常性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通过个别面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建立院(系)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实现心理咨询工作的全覆盖。

(七)转变学生工作思路,服务管理两手抓两不误。转变工作思路,从“管理为主、服务为辅”逐渐转变为服务与管理相结合,教育、服务、管理、发展为一体的工作模式。以服务带动学生管理,以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建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基地,使学生管理由原来的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为学生创造良好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建立全校统一的学生档案管理中心,使我校学生档案管理达到标准化、系统化、自动化,为进一步实现学生电子档案的建设奠定基础。

(八)加强基础文明建设,积极营造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和校园安全教育,把基础文明建设纳入入学教育和校园安全教育中,使新生一入学就感受到浓厚的中华文化与优秀传统美德的氛围。开展全校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积极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观,遵守青海大学学生基础文明建设公约和校纪校规,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着力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

(九)立足校园,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探索具有青海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发展模式,努力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策划、组织、参与群众性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打造学生艺术节、学生风采大赛等品牌活动;积极筹建“青海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推动我校大学生美育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为重点,协同青海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心理健康讲座、专题培训、心理擂台等各种活动,组织好青春期健康教育项目。

(十)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赛事。积极组织动员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交行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类赛事。形成“学校统筹,团委牵头,院系主抓,教授参与,学生主体”的项目选拔培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