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

首页 / 焦点关注

焦点关注

【青海大学贯彻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举措之七】一心为民办实事 精准扶贫暖人心

发布日期:2021-12-13 作者:组织人事部 杜国英 编辑:祁心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兼顾,把党史学习教育同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展开之际,青海大学党委切实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全面领会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意义,从党史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斗力量,以“学”“思”为基础,“践”“悟”为归宿,将在党史中学习到的宝贵经验,运用到助力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并发展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干本领,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有效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能优势,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上发挥青大人的智慧和力量。

擎党建引领之旗 “输血”夯实根基

群雁齐飞,重在头雁引领;乡村振兴,重在党建引领。今年,我校共派出12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赴我校帮扶的2个脱贫村、2个乡村振兴村和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正式开展工作。他们深入第一线,带头抓村“两委”班子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大力推行“1212”“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115+N”等”模式,积极组织农民党员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据统计,校内党支部与帮扶村党支部联合举行主题党日活动8次,我校教授、专家下乡讲党课5人次。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压实了村干部作风,拉近了干群关系,为有序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群众基础。

同时,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我校特制定了《青海大学乡村振兴“双帮”工作安排》,校内23个二级党委、151个党支部共帮扶240户贫困户,有效推动了学校各类资源和服务向基层下沉,助力帮扶村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截至目前,校内领导、各学科专家累计开展调研走访16次、走访贫困户50余户。

组织人事部副部长仁增多杰表示,学校派出了多名干部定点帮扶,在各乡镇党委领导下,立足村情实际、找准短板弱项,充分调动村‘两委’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托学校的学科和专业优势,持续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惠民政策。尤其是今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们派出的干部深入一线了解村民‘急难愁盼’问题,团结带领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生态环境,增强了帮扶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擎科技帮扶之旗 “造血”巩固成果

我校各学院、各单位都在各自的领域依托学科优势和特色,实现了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多点开花。农林科学院马铃薯团队给化隆县滩果村送去了自主育种的具有抗病高产、抗旱耐瘠、适应性广等特性的优质种薯“青薯9号”,并指导实施栽培试验及示范地50亩,马铃薯产量由原来的1500斤提高到4000斤,使得当地农民的收益由原来的750元提高到2000元,取得了良好的辐射推广效益,以科研成果保障和改善了民生,真正做到将论文写在了田间地头。

我校藏医学院“爱利康”爱心医疗服务团队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开展义诊服务活动,接诊村民300余人;发放藏汉双译宣传册500份、“三高一防一健康”调查问卷300余份、防疫口罩2980个、防疫香囊508份、女性内衣皂200个及价值5995元的94种药品。我校附属医院多位专家教授组成党员医疗队,赴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张家沟村开展义诊服务活动,对老年人及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问诊服务,向25名75岁以上老年人送去棉衣、毛毯、棉被、大米等慰问物资,通过义诊行动,让我校党员干部及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了惠民行动。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崔森说:“义诊是附属医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举措之一,在面对面、零距离的问诊过程中,提高了村民的自我保健意识,也使医护人员更加坚定为基层医疗服务和治病救人的初心,我们持续做好‘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把温暖送到农牧区,把欢乐送到基层,把健康送给农牧民,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让基层群众广受益、多收益,享健康、享温暖。”

机械工程学院李戬教授研发团队设计并制造出的铺膜机和拾膜机,有效减小了台其庄村民们播种生产的人工压力;农牧学院科研团队实地考察对下山村母牛发生流产现象、牛犊成活率低下的问题提出来宝贵建议与对策,为养殖户排忧解难;农林科学院专家会同省农技推广总站对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及种植大户共100余人进行了马铃薯产业科技示范现场观摩及技术培训。

与此同时,为提高供牧民收入,学校还积极开展消费帮扶。今年,学校食堂采购了贫困地区农产品一级菜籽油和四级菜籽油共计48万元。在派驻拉扎村第一书记的努力下,帮助当地藏族群众出售“青蚕-14号”蚕豆180138公斤,产生94万元收益,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工作成果,拓展了广大农牧民群众致富的新路径。

擎立德树人之旗 “活血”长效机制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将教育帮扶作为助力乡村振兴重要举措之一,组建79支校级实践团队,累计1000余人参与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各地开展了推普课堂及乡村振兴推普工作调研,助力乡村地区普通话普及率和水平得到提升。共组织6次下乡支教活动,其中生态环境工程学院还邀请海东市民和县东沟中学42名优秀学生代表来到我校进行参观、学习,让偏远贫困学生在心中种下了一颗“大学梦”的种子。

生态工程学院张晓凤老师说:“我们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给东沟中学的孩子们讲述了党的光辉历史,尤其是革命英雄的事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自己的梦想与党和国家的未来结合起来。这样的支教活动,同时也让我们增强了思想政治觉悟,使得党史学习教育真正的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同时,各驻村工作队结合老百姓所思所想所盼,加大党的惠农政策、疫情防控等的宣传力度;狠抓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协调就业部门,举办藏绣、挖掘机、电焊工等培训班,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并制定了合理的《村规民约》,为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而不懈努力。

一件件实事好事、一项项暖心行动,都是我校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为推进乡村振兴凝聚的强大合力。接下来,我校将继续通过发挥学科优势,立足帮扶村实际,深化帮扶责任,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接续乡村振兴,用实际行动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