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

焦点关注

砥砺奋进5年青海大学成就之四——人才引进培养并重,强校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发布日期:2017-10-17 作者: 编辑:

    人才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事业成败的关键。5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本土化培养并重,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了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有效破解了人才三大难题,助力推动学校实现跨越发展。

●“筑巢引凤”,破解 “高精尖”人才引进难题

2012年,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数量为0。学校建立柔性引智计划,建立院士“双聘”机制,完善客座教授聘用制度。 2013年王光谦院士担任青海大学校长,实现了院士零的突破,之后,通过“双聘”,成功引进6名院士,目前院士已达到7名,引进 “长江学者” 4名、国家“杰青” 3名,国家“外专千人计划” 1名;共引进博士200人,是2012年的4倍。先后引进“昆仑学者”46名,从清华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引进11名任职干部。“筑巢引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高精尖”人才引进难题得以破解。

●“暖屋养子”,破解 “本土化”人才培养难题

 学校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大本土化人才培养力度。土生土长在青海的胡夏嵩博士,现任地质系常务副主任,是学校自身培养起来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优秀学科带头人,也是青海省优秀专家人才,201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6年,又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计划专业领军人才;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刘玉皎,1996年毕业于青海大学,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曾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奖4项, 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目前,本土化人才培养数量已达到43人。同时培养博士114人,是2012年的2.5倍。

●“搭桥开路”,破解 “有路无门”学历提升难题

 学校成功抓住对口支援等良好机遇,“搭桥开路”, 通过实施《青海大学三江源学者计划实施意见》《青海大学关于“12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意见》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选拔了32名三江源学者特聘教授;遴选了10名学术领军人才、20名学术带头人和30名学术骨干进行重点培养。1名教师获得全球唯一基础医学科学奖、1名教师获得全国首批创新争先奖、2人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3名教师获得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名教师获得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批青海省首个人社部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学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以及各类省级优秀专家、专业人才数量大幅提升。2016年实施首批“青海省高端创新千人计划”以来,青海大学共有109名个人入选和9个团队入选,分别占全省总数的32%47%。通过努力,学校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博士学历的占比达到83.5%,比2012年提高了40个百分点。

●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发展

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发展。实施“名师培育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等对在教学一线教师进行重点支持,着重培养,不断提高;出台《青海大学教学工作奖励办法》,鼓励教师潜心投入教学、致力开展教学研究。三年来共奖励512项,金额达116万元。实施“青年教师海外研修计划”选送195名教师赴新西兰、美国等高校进行为期三周至一年的进修学习。1人获“国家教学名师”、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人获“全国师德标兵”称号、3人获全国教学竞赛奖、2人获“青海省师德标兵”称号、40人获青海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45人获批青海省骨干教师。